生活变得愈发的困苦。
现在还将更多的赋税,转移到他们的头上来了。
这将进一步的,导致自耕农变得越发的困苦,压力倍增。
遇到一些天灾人祸,就会有更多的自耕农破产。
破产之后又该怎么办?
自然而然,便是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成为别人的佃户。
或者是直接投献大户。
或者是隐户。
有一些,干脆直接逃亡到深山之中,做起了流民,强盗。
更多的土地被人兼并,更多的自耕农消失不见。
这导致朝廷的税基,再一次迅速的减少。
朝廷是需要收税的,没有税就运行不下去。
怎么办?
只能继续加税。
而这些权贵们,还是有手段的避税。
更多的自耕农,会因此而破产。
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天灾人祸,官府催逼,更多的赋税,压到了数量更少的自耕农头上。
他们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
朱元璋望着朱棡出声询问。
朱棡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心思,去考虑自己家父皇刚才所说的永乐盛世的事了。
所有的心神,都被自己家父皇,此时所说的这些给占据了。
他的面色有些发白了,嘴里有些发苦。
俨然已经是被自己家父皇,所说的这些给惊到了。
“自……自然是越来越多的百姓,活不下去。
朝廷手里面没钱,税都被那众多的权贵,众多的富户们给截留了。
朝廷手里面没钱,进一步加税。
却还是会被他们,给摊派到众多百姓头上。
而这些人,还会借着朝廷加税的时机,上下其手,疯狂的压榨。
对自耕农们敲骨吸髓。
一场加税下来,只怕从自耕农手里面收的税,有八成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而后……而后便是众多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
天下到处都是造反的百姓,到处都是饿殍。
王朝陷入到巨大的危机里。
朝廷派兵镇压百姓造反,按起葫芦浮起瓢,力不从心。
最终……便是轰然倒塌,王朝覆灭……”
这话说完,晋王朱棡面色有些发白,声音也显得干涩。
按照自己家父皇所给出的思路,从土地兼并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王朝的兴衰,竟然竟然会把一切,都看得如此的直白了。
确确实实,如同自己家父皇所说的那般。
王朝的兴衰,土地兼并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里,肯定会有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也有昏聩之君等等各方面的影响。
但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土地兼并。
若是没有土地兼并,众多百姓能活的下去,朝廷能收上税。
那很多事儿,都会变得不同。
王朝覆灭之后,新的王朝建立。
这个时候经历了乱世,众多的人口死亡。
很多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存在大量的无主田地。
人地矛盾不复存在。
开国君主能力不错,再给上一些不错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容易就会出现复苏……
这……这……
朱棡忽然之间,就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对上号了!
一切都对上了!
原来……原来这就是三百年王朝定律出现的原因!
原来,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土地兼并!
原来这件事儿,竟是这般的简单!
可又偏偏是这样的惊人!
果然,自己父皇说的很对。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土地兼并出现的。
自己在父皇的引导之下,竟然能一下子看着这么远,直接看透了王朝兴衰的根源!
有些王朝做的好,会通过一些办法,来抑制土地兼并。
这样的王朝,有些能存在个两百多年。
但有一些王朝就是瞎搞了。
比如元朝,只会打天下,不会治天下。
尤其是在抑制土地兼并这件事情上,完全没有丝毫的意识。
不仅不抑制,还实行了一个包税制。
简直就是一个灾难。
所以没有百年国运。
在汉唐这等朝代,正在出现盛世的时候,它却迅速走完了整个王朝兴衰的过程,已经轰然倒塌了……
朱元璋看着自己家老三的反应,不用问就知道,自己家老三已经想到了很多。
这让他很的满意。
同时也想起了半年前自己家标儿,从自己这里得知了这一个规律之后的反应。
和老三这个时候,是何其的相像。
朱元璋没有说话,坐在那里看起来奏章。
给自己家老三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思索,去消化。
如此过了好一阵后,晋王朱棡这才逐渐的回过神来。
能够看得出来,他被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震撼,还没有完全消失。
心绪依然特别的不平静。
“父皇您说的对!
土地兼并,确实是王朝三百年铁律的根本原因。
众多事情,从表面来看,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可从根源上来看,种种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兼并。
而诸多的改革,其实从根本上来看,也是围绕如何给国家增加收入来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宋朝时王安石变法,会注定失败。
因为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最根本上来进行。
没有抑制土地兼并。
不从这个根本的事情上着手,很多事都是虚有其表,治标不治本。
再加上守旧势力的各种反扑,捣乱,变法失败也就可想而知。”
听了朱棡的话,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
“你能看到这些,真的很不错。
现在明白,咱为什么要在国子学里,推行农书,开展畜牧这样的课程了吗?”
朱棡点了点头:“明白了,我大明是农业大国。
种地,畜牧养殖等,关系到无数人的肚子问题。
而无数人的肚子问题,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一个国家只要能让众多百姓们,不饿死,能让他们活得下去。
那这个国家就是就是好的。
就不会被推翻。
重农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是嘴上喊上一喊,而是要付诸行动。
父皇在国子学这个天下间最高的学府里,开设这样的课程。
恰恰便是一个最好的风向。
明确的告诉天下人,朝廷是重视农业的,是重视百姓的。
而如今士林当中的风气,便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士农工商嘛,农要排在士的后面。
甚至于在很多人的心中,农连商都不如。
很多人都是嘴上说着农很重要,可是实际上却很轻视农事。
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通农事。
对于种地的百姓,心中更是轻蔑……”
朱元璋闻言露出欣慰的笑容。
“你说的不错,咱就是这么想的。
国子学里的很多学生,今后都是要当官的。
在一个农业大国里当官,对农事却一点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当得了好官?
所以咱们准备加上这些课程。
不仅如此,这农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有着大学问。
怎么才能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让同样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如何才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养出更好猪马牛羊这些。
都是有大学问在的。
并不是说随便养养,随便种种就行。
这些都值得去深入研究。
咱在国子学开设这些课程,就是要让农业,畜牧业这些学问,上桌吃饭。
给它们一席之地。
提高它们的地位。
如此才能在整个社会,引起重视。
引导整个社会,重视农业,重视畜牧业的风尚风气。
如此,接下来再设立农科院,以及相应的农业学校,和畜牧业学校这些,就变得顺理成章。
也会减少很多的阻力。
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些行业之中,做出贡献。
农业,畜牧业,事关根本。
肚子问题始终是头等问题。
你说,如此重要的事儿,咱会因为一些不知所谓的人的反对,就放弃不去做吗?
这些人反对,就让他们反对去。
看他们反对的声音能有多大。
反对的轻也就算了,反对的狠了,那就休怪咱下重手!”
朱元璋的声音里,带出一些杀气腾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