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浩阅文学网 >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 第657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

第657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

第657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

朱熹给刘淮出的主意很简单。

那就是打压曲阜孔氏,同时捧起儒学。

天下士子真的担心孔家这几个老头下场如何吗?

开什么玩笑?

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前途,是能不能当官,是寒窗苦读十几年后,会不会被一脚踹出科举场。

所以要安抚士子很简单。

给他们当官的机会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给,那自然就是要科举了。

难道还要‘举孝廉’不成?复兴大汉也不是这么个复兴法啊!

可关键在于,此时山东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势力,理论上还是宋国的臣属,你这么干是不是太不给宋国面子了?

对于刘淮的忧虑,朱熹这名在宋国官场中厮混过一圈的大儒嗤之以鼻。

首先,刘淮留在北地是要抗金的,是要打胜仗的。

可只要打了胜仗,自然就会有人依附,自然就会收复故土,自然就会有地方官员大户百姓前来投奔,势力只能越来越大。

早晚得受宋国的猜忌,这是免不了的。

与其等到除虞允文之外的宋国高官反应过来,前来打压山东,还不如趁着如今双方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多搞一点好处。

其次,宋国的官僚系统反应十分缓慢,不会出现刘淮所担心的,今天宣布乡试的消息,明日赵宋官家与宰执就已经知晓,后日就会发动反制措施。

更何况宋国朝廷之中主战派与主和派斗得不可开交,作为主战派的一把尖刀,刘淮的胜负直接关系着北伐中原的局势,乃至于关系着各个主战派官员的官位。

在这种情况下,刘淮哪怕有些错误乃至于僭越,都会有人遮掩的。

即便瞒不过虞允文这些人,也可以在表面上作敷衍。

最后,就是山东人才选拔处于十分畸形的状态,如果不趁着船小好调头的时候予以改正,指不定之后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汉军文武中,武人自不必用多说,大部分都是起义军大浪淘沙活下来的,还有小部分是宋军或者投降的金军。

汉军之中也有完整的赏赐与晋升体系。

这些人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没有问题,而且也算是符合这个时代武人提拔传统。

但是文臣就有大问题了。

现在山东官吏大约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刘淮的节度府与魏胜的元帅府官吏,相当于中枢官员。

一部分是地方官员,包括知州、通判、知县、县丞在内的正规官员体系。

这些官员来源方面十分驳杂,

有陆游、张孝祥、徐宗偃、朱熹等来出身宋国的官员;

还有何伯求、崔蛤蟆、张丑等地方豪强;

还有如同罗谷子、高敞等山东本地出身的官吏;

甚至还有李通、梁肃、梁球这般金国尚书宰执一级人物。

但这些大部分都是主动来投靠,在刘淮眼前过了一遍,历经考验,方才能登上高位。

但关键在于,刘淮又不是百目天王,哪里能把所有人都看在眼前了呢?

随着收复失地,现在山东两路近二十个州府,百多个县,县一级的官吏刘淮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管了,即便山东如今实行二元政治,有魏胜这个理论上的义军最高领导人协助拍板,却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吏与官之间的隔阂不存在了,为了补充地方官员,有政绩的吏员跨过了那条线,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迅速引起了正统士大夫的侧目。

小吏之所以能在地方办成事,大多数是地方强力人士,黑白两道通吃,家里还能有些家资,甚至还会有及时雨般的人物。

这种人让他们当地方主官是会出大事的。

而且凭借封建时代的行政考核手段,也很难覆盖到吏员这种程度。

科举大家同一张卷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有个评判标准。

小吏干的好不好,还不是上级一句话的事情吗?

得,又回到举孝廉上面了。

小吏当上官员之后,再反哺家族,重新再复刻前路,直到地方上盘根错节,从寒门变成豪强,再成为世家。

到时候再造出一个四世三公来就搞笑了。

哪怕现在有许多人都已经认可了刘淮的野心,因为他的胜利想要从明里暗里推一把,但兴复汉室可不是将汉朝的制度全都照搬回来。

会出大事的。

推荐阅读: 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 我只会蹭热度啊! 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巫师,我有一个游戏面板 全能大画家 1986:我的普罗旺斯幸福生活 剑出洪荒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噬龙修仙 浑元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