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和尚沟村的知青越聚越多。</p>
大家刚一见面,就询问彼此考的怎么样。</p>
马援朝一只手搭着王继东的肩膀上,神情十分轻松,看那样子,似乎考的不错。</p>
“继东,这一次多亏了你了,这一次的考题,你压中了好多,你帮了我大忙了。”</p>
“继东,你丫的,以前一直深藏不露的,藏的挺深啊!”</p>
“你在说什么东西?继东思路一直都很清爽的呀!”</p>
其他知青也纷纷起哄。</p>
哪怕是胡建军和冯志和,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p>
有关于1977年的高考题,王继东只记得三成左右。</p>
哪怕只有三成考题,也帮了这些知青大忙了。</p>
这一次的高考,王继东就是在故意给这些知青透题型。</p>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p>
这些知青都是王继东未来的人脉,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能帮则帮。</p>
“还好,还好。”王继东谦虚地应和道。</p>
知青们聚齐后,趁着天还没黑,急匆匆往村里赶。</p>
以往,知青们集体活动的时候,都是冯志和走在最前面。</p>
可这一次,知青们一致要求王继东走在最前面。</p>
隐约之间,这些知青开始以王继东为首。</p>
王继东本以为,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重生到这个年代,应该可以宠辱不惊了。</p>
可是,当他感受到知青们毫不掩饰的尊敬的时候,心底依然很欣喜。</p>
这种被人认同的感觉,很舒心。</p>
走在路上,众知青全都一脸轻松。</p>
不管考的好与坏,最起码,压在他们心口的那块大石头,算是移开了。</p>
在这个冬季,轰轰烈烈的高考就这样落下帷幕。</p>
虽然知道自己考的不错,但王继东心里还是有些打鼓。</p>
在漫长的等待当中,和尚沟村发生了一件大事。</p>
变革的烈火终于燃到偏远的和尚沟,革委会主任老徐头结束了他的当官生涯,在不可阻挡的历史的洪流中,黯然退场。</p>
新任村支书,老王头走马上任。</p>
这一年,和尚沟村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p>
因为土地贫瘠,外加上今年大旱,和尚沟村的收成非常不好。</p>
以往,村民们想要吃上饭,都得靠供销社的返销粮,才能勉强吃个半饱。</p>
而在今年,因为收成不好,他们平均每人只分到六十公斤的返销粮。</p>
分这么点粮食,村民们连半年都坚持不下去。</p>
秋收前的几个月,所有人都要以讨饭为生了。</p>
要饭这件事,在这个年代,绝对不是危言耸听。</p>
许多贫瘠的村子,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只有要饭一条路可走,不然就得活活饿死。</p>
王继东来和尚沟村插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饥荒。</p>
那一次,他们所有知青加在一起,足足上百人,每人拿一个海碗,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出去要饭,宛如蝗虫过境,场面相当壮观。</p>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恐怕也是个饥荒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