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推荐阅读:

第五章 给知青讲课

到了第二天,听课队伍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人。</p>

在口口相传之下,知青们纷纷放弃自学,选择听课。</p>

王继东的课讲的确实不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p>

在讲课的同时,他对于高中知识的理解,也更上了一个台阶。</p>

讲过一遍课后,很多他以前不太会作的难题,也忽然变得简单了起来。</p>

几天后,知青们一起去公社报名高考。</p>

报名费是五元钱,这是王继东一年的零花钱。</p>

虽然心疼,但却值得。</p>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高考的日子。</p>

天还没亮,和尚沟村的知青便集合到一起,走路去县城赶考。</p>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将近六百万人报名,最后却只录取了二十多万人。</p>

这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平均每三百个考生当中,只有一个考生能上大学。</p>

这一年的高考,考场内有军人持枪把守。</p>

考试全凭自己,你想抄别人的题,几乎不可能。</p>

王继东怀着一丝激动的心情,来到考场。</p>

考场内,几十个学生坐在一起,交头接耳。</p>

这里面,有看着三十多岁,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p>

有看着十几岁,毛都没长齐的稚嫩少年。</p>

停止高考的十一年,积累了太多太多的考生。</p>

这里面,许多考生甚至已结婚生子。</p>

王继东所在的考场,监考老师一共有两人。</p>

一个是留着白胡子的小老头,一个是穿着一身绿军装,梳着麻花辫的妙龄女子。</p>

考试开始,第一场考语文。</p>

满分一百分,一共十道题,其中,作文七十分,词语翻译十分,现代文阅读十分,文言文阅读十分。</p>

那一年的高考,语文考卷题目很少,所以,即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王继东也依稀记得这些题目。</p>

而且,有关于这几道题的标准答案,他已经在脑海中推演过几十遍了,并在高考前找到了答案。</p>

思考着在脑中推演过几十遍的答案,王继东下笔如有神,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就将除作文以外的所有题都答完了。</p>

又检查了一遍,确定无误后,他开始作文。</p>

这一年的高考,都是各个省份,甚至是城市独立命题的。</p>

王继东所在的省份的作文题目是“路”,这和2007年的高考题目颇为类似。</p>

那一年,王继东的小儿子刚好参加高考。</p>

他对于那一年的高考颇为重视,甚至还浏览过好几篇当时的满分作文。</p>

因为记得作文题目,所以,早在给知青们上课的时候,王继东就已在脑海里想好了作文的内容,并结合了21世纪的满分作文。</p>

后续,他还修改过数十次,才最终定稿。</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