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这下有钱打仗了!
“报——暗仓查明!”
“里面都是银子!白银!!”
一个时辰未到,锦衣卫和道士就飞奔回四海居,眉宇间带着狂喜之色。
而听了他们的描述后,海玥的目光倒是一凝:“暗仓里储备着白银?”
嘉靖八年,明廷颁布一条鞭法时,才将从官方层面上,承认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在此之前,流通货币一直是铜钱或者丝绢。
一条鞭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桂萼大大高估了白银在民间的流通性,新政本来的目的是让百姓少交苛捐杂税,但由于他们手里没有白银,就必须被迫在秋收后集中卖掉粮食,从大户手里换取银两,大户自然趁机压低粮价,以致于粮价暴跌,贱卖贵买,反倒弄得民不聊生。
这个困境别说现在的嘉靖朝前期,就算历史上五十年后,张居正改革时期依旧解决不了,仅仅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和。
因为民间的白银每年确实在增加。
尽管朝廷厉行海禁,但葡萄牙商船在广州府的往来穿梭,以及巡抚林富屡次上奏请求重开海贸,无不昭示着民间贸易的暗流涌动。
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每年约五十吨白银通过走私渠道源源不断流入中土,至万历末年,这些海外白银竟已支撑起大明国库六成岁入,着实骇人听闻。
现在白银的外来涌入,尚未到那个地步,但黎渊社的仓库里面居然能储备着大量的白银,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海玥思索之际,范景庵傲然的声音传来:“如何?我说的可有错?”
严世蕃和赵文华对视一眼,表情古怪。
软骨头的囚犯见得多了,但这般积极交代,事后还邀功的,倒还是头一次见。
“看来你这些年间在黎渊社内,确实没有白混日子。”
海玥也微微点头,予以鼓励,却又接着道:“不过我倒是未曾想到,天市垣内部分裂得也如此厉害!”
范景庵听到前半句,尚且得意,后半句一出,脸色再度变化:“你!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如此大批量的白银,绝非范家能够弄到,这两个暗仓背后的家族,定然与沿海有关。”
海玥点了出来:“你们范家与那些家族平日里积累的矛盾不小吧,这才会暗中留意,记下了对头的仓库在哪里,现在直接揭发出来!”
范景庵不吱声了。
所谓同行是冤家,明朝商贾由于地域抱团性极其严重,冲突起来也是寸步不让。
比如南北之间关于盐引的较量,就有无数台上台下的腥风血雨。
依托洪武年间的《开中法》,晋商通过“纳粮换引”垄断北方盐引,等到了弘治五年叶淇变法后,徽商凭借“运司纳银”取得优势,两淮盐引被徽商垄断,加剧了北方边商盐引积压。
另外还有淮盐与广盐争夺赣南、湘南销售权,引发“淮粤之争”,闽粤海商利用漕运夹带广盐北上等等。
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范家的定位很清晰,就是边商,只能与外族贸易往来,他们涉及的货物就是马匹、铁器、皮毛、药材,再过个几十年后,还敢直接走私武器、粮草和情报,这其中唯独没有白银。
蒙古人用不到白银,唯有富饶的沿海地区,才渴求这种远比铜钱轻便,比宝钞稳定的交易货币。
“给他纸笔!”
有鉴于此,海玥挥了挥手:“把你知道的天市垣商家写下来吧,范家完了,总要多些陪葬不是?”
看着递到眼前的纸笔,范景庵陷入怔然。
这也太直接了吧?
你都不审了,直接让我写啊……
关键是他自己似乎也不想抵抗了。
底线就是这般一步步突破的。
都已经交代了天市垣暗仓的位置和二十八宿的身份,这个时候再咬牙硬撑,去诏狱受十八套大刑,又是何苦来哉?
可问题是这样交代了,他又觉得不甘心。
纠结了许久,范景庵目光一动,突地咧嘴狞笑:“好!我写!我写!”
说着,他真的提笔唰唰唰地开始书写。
很快一张纸用完,书吏又奉上了一张。
就这般,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足足写了十几张纸,这才停笔,呵呵一笑,满是讥诮:“我敢写!你们敢查么!”
“周庄沈氏,沈沧远,号‘海烟客’,左手腕内侧有‘癸水’刺青,借黎渊社漕帮关系,将周庄丝绸藏入运粮船夹层,经运河直抵宁波外港,与倭换银……借普度法会,将五千斤生铁伪铸成神像运往福建,私铸炮……”
海玥接过,一张张摊开细看。
“周庄沈氏、无锡华氏、徽州程氏、徽州潘氏……”
严世蕃和赵文华左右凑了上来,瞧着上面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名字,脸色变得无比凝重。
这些豪族,早已超脱寻常富户的范畴,个个都是雄踞一方的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