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浩阅文学网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171章 亲王云集长安,太子:我要刨世家的

第171章 亲王云集长安,太子:我要刨世家的

听完东厂番子的汇报,李承乾讥笑连连。

“咳咳。”

李佑正看着《汉书.文帝纪》,谁曾想突然被提及,整个人都被口水呛到了,无奈道:“大兄。”

“你这鞭尸也不能反复鞭挞呀,要不,换一个人。”

“换谁?”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着他:“除了你比较典型,还有谁?”

‘.’

一时间,李佑都被噎住了,确实,只有他这个铁头娃会在李世民在位时期造反。

不过,他立马转移了话题:“大兄,所有的亲王都要分封,虢王、江王他们?”

“呵呵。”

闻言,李承乾嗤笑了声,讥讽道:“让他们去就封于外,就他们那三脚猫的本事。”

“信不信,要不了多久,大唐还得派军队去给他们收拾烂摊子。”

“孤要的是这些藩国像繁星一样拱卫着大唐,而不是时不时的给大唐找麻烦。”

“这些个混账玩意首先要经过锤炼,待孤登基后,必得开大宗正院,把他们集中放到一起学习治国、武艺。”

“要是不过关的,哼,有的是他们好果子吃。”

‘大宗正院?’

李佑眼眸中露出了疑惑之色。

“《大戴记》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太学一词源于上古五帝时期,名大学,曰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天子和诸侯均设之,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西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至东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我朝国子监那是什么玩意?招募的都是士族官宦子弟,寒门庶族弃如敝履。”

“这也就是他会当做文治武功的一部分,洋洋得意,殊不知,不过是东施效颦,徒为人耻笑尔!”

“咳咳。”

听到这话,李佑再度被口水呛到了,这些天来,李承乾在他面前毫不掩饰对李世民的鄙夷和不屑,他虽然造反,但对于亲父李世民还是骨子里充斥着畏惧和崇拜。

“学者,因为天下人教授之所,而非士族官宦的特权。”

“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遴选人才。”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

“武德四年,皇爷爷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定每年十月为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这样的举措固然改变了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垄断官员的现状,让一部分寒门士子也有出头的机会。”

“可在当今陛下这里,士族进一步充斥朝堂,拉帮结派,完全不给任何庶族机会。”

“堆积在吏部需要任命的秀才、进士多不胜数,那些士族子弟早早的主政一方。”

“从贞观十五年开始,孤命东宫将数以千计的庶族、寒门出身的秀才、进士安排到下县任县令、县丞。”

“现如今,这些人已经全部淬炼出来了,一个个具备施政才能,且对于底层百姓民生有非常多的了解。”

“相比于那些士族官员,他们或许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至少可以将良心稍稍向百姓倾斜一点,这就足够了。”

李承乾接着把他这些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说了出来。

“大兄。”

“你这是打算”

李佑瞳孔狠狠一缩,已然猜到了他的想法。

“士族是必须要清除的。”

“关陇门阀、山东士族、江南士族、淮南士族这些大个子通过这一次洗牌,全部淘汰出局。”

“提前选择亲王,举族迁往域外,协助开拓疆土者,可免。”

“负隅顽抗者,族灭!”

“中小士族有一些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留在大唐,但必须要交出一应土地、佃户。”

“孤不会允许民间藏匿人口,田地大部分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中。”

“民以食为天,只要百姓有田耕种,他们就能养活自己,就会支持大唐。”

“吃饱了,他们才会去想要获取别的权力,例如:从军、当官。”

“府兵制是一种适合地方的制度,却并非无懈可击,必须要以俸禄制相辅,方可延续下去。”

“朝廷的边军、中央禁军都必须采取募兵制,且定期从地方守军中挺拔一些优秀者。”

“以往,所有的将帅都是出自士族,因为只有他们掌握着兵书战策,寻常人都不识字,如何研习?”

“正因如此,孤才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进士科、秀才科,朝廷完全以试取材。”

“由大唐设立专门的学府,例如:长安国子监,州设州学,郡设郡学,县设县学。”

“将原本的考试同样分为四等:县试、郡试、州试、殿试。”

“县试是第一阶段,凡是识文断字者,均可向所在县衙报名参与县试,通过所在县衙门举行试,核准录取一部分杰出者,授予童生之衔,童生可领取由朝廷专门发放的禄米,以保衣食无忧。”

“郡试为第二阶段,各县童生前往所在郡治参与考试,核准录用者,授秀才衔,发放禄银。”

“州试是第三阶段,各郡秀才前往州治参与考试,合格者称之为举人,有参政议政之权及禄银。”

“殿试是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出具考题,大臣监考,最终遴选合格者为进士,前三甲称之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即由吏部授予官职,或为县令,或为县丞,主政、协理主政一方。”

“县学、郡学、州学分别录童生、秀才、举人进学,除教授古人经典,习文断字,更需要由县衙、郡衙、州衙委派自地方处理赋税徭役诸多杂事,合格者方能领取凭证,前往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殿试者并非只有进士,位列中游者,可授予国子监生名额,入国子监进修,参与下一次殿试。”

“其中,县试、郡试、州试都是一年一次,殿试为三年一次。”

“所有朝廷设置学府、考试均分文、武,文院择士子,武院择武人,文学教四书五经,武院教兵书战策。”

“另外,军中优异者可被推荐进入地方武院就读,直接参与科举,晋升军职。”

当即,李承乾将科举方案全盘托出。

“啊这?”

李佑已经张大了嘴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科举梯次分明,只需要识文断字就能够参加文试,精通武艺参加武试,这相当于直接剥夺了士族的特权。

毕竟,百姓有了田地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去私塾就学,又或者是习武强身,这都不是难事。

一旦这些寒门庶族出身的士子成为了童生,在县学接受了教育,有朝廷发放的禄米、禄银,他们跟士族子弟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变小,尤其是各级学府必须要通过衙门委派处理地方杂务,合格者才能参加下一级考试,这就避免了官员之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陋习。

所有的进士首先是才学或者武艺出众,然后对于地方治理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才会参加殿试,被录用为官员。

至于武科,有些参军入伍从最底层士卒拼杀上来的贫苦人们,他们或许纸上谈兵不如武学士子,但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胜于这些人,有军功在身,为国流血,自然需要赋予他们不一样的特权。

哪怕他们本身有军职,只要通过殿试,成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他们一样可以回到军中晋升军职,这无疑是拓宽了百姓的晋升之阶,形成良性的循环。

(本章完)

推荐阅读: 聊天群:我的北斗神拳不会输! 咒禁之王 圣杯战争都打穿了,还说是龙族? 这个高武太癫了 修仙:我用磁场证道 全民修仙:从初级制符师开始 县令起步,我在仙朝当天官 美食赋我词条,苟着终会无敌 都重生了谁还打网球啊 武动之真正的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