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战场无处不在【4K】
冀州自古多城。
与邺城、邯郸相比,信都虽有些默默无闻,但却也是冀州首屈一指的大城。
据班固所撰《汉书》载:
春秋时,信都城本属晋之东阳地,战国属赵。
前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方置信都县,立信都国。
后多在郡、国之间变动,信都郡与信都国交替不断。
及至本朝安帝延光元年(122年),方才废郡置县,改乐成国为安平国,辖信都诸县。
之所以屡遭变动,全因信都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起。
作为冀州腹心之地,信都城刚刚好位于冀州正中央。
故此无论是冀州地方还是朝堂,都喜欢在这个要点做文章。
而河北一马平川的地势在信都也是彰显无疑。
故此无险可守的袁军,只能依靠城池做依仗了。
当魏哲兵临城下时,便见袁绍分兵两路。
一路袁军在城外西北角立营,倚城而守,成掎角之势。
魏哲见状也不奇怪,只是默默率领亲骑观敌虚实。
旷野之中,千余精骑呼啸而至,须臾便到了城下。
魏哲放眼望去,只见城池古朴厚重,虽以夯土为主,但城墙底部却外包青砖,显然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
此刻城墙上的刀劈斧凿、火烧撞击的痕迹甚至清晰可见。
“此城周长约十二里,高二丈五尺。”众骑簇拥下,只见太史慈骑着一匹神骏的青骢马紧跟在魏哲左侧,举起马鞭对着前方的信都城介绍道:“信都建造虽久,但历代多有维护,故此即便到了今日护城河也有七尺多深、宽丈余。”
随着魏哲的到来,太史慈之围自然也就解除了。
对此太史慈倒没觉得有什么,一心只想着如何攻陷信都。
在大概介绍了信都城的相关数据后,太史慈便颇为无奈道:“此城方正,无有半点取巧之处,只能以力破之。”
魏哲闻言却不做回应。
在绕城一周后,见城头上的守军气势俨然,魏哲没有说什么,不过当看见一个金甲将领在众将的簇拥下立于城楼时,他顿时忍不住眉头微皱。
虽然距离遥远,但魏哲还是立刻猜出了对方的身份。
那人似乎也看见了魏哲,两人就这般对视起来。
片刻之后,魏哲方才面无表情道:“回营吧!”
话音未落,魏哲便又带着亲骑呼啸而去。
城头上,看着魏哲远去的背影袁绍的心情不禁有些复杂。
说来也有意思,别看魏哲和袁绍斗了这么久,但两人实际上素未谋面。
曹操也好,刘备也罢,魏哲多少都亲自接触过。
唯独袁绍,魏哲一直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袁绍亦是如此,今日他方才看见魏哲真容。
不过今日一见,袁绍心中战意反而越发坚定了。
要知道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二,自称一句老夫都不为过。
但魏哲却不过而立之年,甚至望之依旧如青年俊秀一般。
有那么一瞬间,袁绍心中甚至生出了一丝羡慕。
出身四世三公的他,平生头一次这么羡慕一个寒门子弟。
不为其他,只因魏哲依旧风华正茂!
这让袁绍非常羡慕,同时也让他由衷的感到恐惧。
没办法,岁月如刀,非人力可以扭转。
若是这次他不能在信都城下将魏哲杀死,令他逃回幽州,那么假以时日魏哲熬都能熬死他。
届时袁绍不敢想象自家子嗣如何才能打败这样的强敌。
与此同时,魏军大营。
回到帅帐后魏哲亦是忍不住感慨道:
“袁绍战意颇盛呐!”
魏哲必须承认,此前他确实有些小看袁绍。
但百闻不如一见。
今日观之,袁绍并非曹操在史书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至少信都上下的袁军气势严整,军心稳固,战意昂扬。
有这样的军队在,也难怪太史慈先前打得那般艰难。
想到这里,魏哲负手踱步片刻之后,忽然看向一旁的太史慈。
“子义,说说你的看法。”
太史慈闻言也不客气,当即介绍了一下这段时间在信都城的经历。
从他初率大军抵达信都城,到审配、颜良如何应对,以及袁绍最后发兵来援都细细讲述了一遍。有些信息心中不好说,但魏哲当面太史慈自然不会隐瞒。
最后只见太史慈面色严肃的认真道:
“审配有帅才,颜良有将胆,此二人配合颇为默契,乃袁军中坚也。”
“另外袁绍麾下有支精锐,唤作‘大戟士’,约三千人,皆手执大戟、巨盾,身披重甲,步战攻坚势不可挡,乃是一等一的军中虎贲,非寻常猛士悍卒可比。”
“此外袁绍后军有支射声营,中有强弩万张,材官俱是经年老卒,亦颇为棘手。”
冀州终究是河北膏腴之地,积累终究非幽州这样的苦寒边地可比的。
就比如说工匠这一项,冀州的数量可能就是周边几州数量之和。
因为工匠属于脱产人群,每多一个专业工匠都是需要相应的农户供养的。
没有足够的粮草产出,纵然把少府名下的能工巧匠全都抢走,地方上也养不起那么多不务农事的工匠。
而这些底蕴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便是刀兵铠甲、弓弩箭矢的产出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冀州的工业生产力远强于大汉其他州郡。
这便是冀州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基的缘故。
故此魏哲听罢虽然有些皱眉,却没有太过惊讶。
“既如此,明日先攻一阵再说罢!”
……
次日,清晨。
信都城下大军云集,杀气凛然。
没有任何犹豫,眼见兵马齐备云车上的魏哲果断的下令攻城。
顿时,便见乌泱泱的魏军好似海浪一般朝着信都城拍去。
一浪接着一浪,无边无垠,望之令人悚然。
只一转眼间,箭雨就好似瓢泼一般洒向城头,随即便听见一片哀嚎。
与此同时,城下的魏军则迅速推着盾车,在盾牌的掩护下有条不紊的开始填河。
不错,魏哲确实不怎么喜欢攻城,但这不代表魏军不会攻城。
出自洛水两岸的靖难左营、靖难右营甚至可以说就是诞生在一场场攻城战之中。
就好似辽东铁骑天生擅于冲阵破敌一样,靖难义从亦是擅长攻城拔寨。
因为那些攻城经验是他们用血泪从一场场战事中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