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稳扎稳打,悄悄发育
赵子称趁着年初把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并且凝聚了内部团队、充分整合手头的人才,用人不疑人尽其才。
到了后续落实的时候,一切也就显得非常顺风顺水,偶尔出点小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三四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宣和四年的春耕农忙时节也彻底过去,转眼便入夏了。赵子称稍一盘点视察,造船、练兵、攀科技、劝农推广种棉花、发展海贸……每一项工作都推进得非常顺。
其中只有攀科技和海贸这两个方面,赵子称稍微亲自点拨了一下,毕竟他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和技术经验,不用白不用。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交给手下操心。
算算日子,随着春耕季过去,河北路那边,童贯也终于要对辽国的南京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了。
在这个春天,童贯大军还先顺手平了河北地区的一路反贼张迪,算是在伐辽之前热热身——张迪就是《水浒》里描写的“河北田虎”的原型,也算是宣和年间的四大寇之一了。
在童贯的大军面前,张迪根本翻不起任何浪来,属于一挡路就直接融化的那种。
倒是卢俊义的原型卢进义,暂时还没被童贯秒掉。这倒不是说卢进义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卢进义以及他手下那十几个好汉,盘踞的地区相对更偏僻,在河北西部边缘的太行山区,没挡到童贯北上的路,童贯也就懒得进山搜杀他。
换言之,如果拿大家更熟悉的《三国演义》来类比,张迪就好比汉末时在冀州平原地区作乱的张角,朝廷大军一来就没了。而卢进义的位置则相当于“黑山军”,只要别露头就能藏好几年。
原本历史上的卢进义当然没藏那么久,那是因为他南下跟宋江合流了,然后也跟宋江一起被端了。但现在宋江单独被赵子称提前端了,估计卢进义也会知道怕,选择在太行山里继续过苦日子。
将来他要是真能熬到金兵南下打山西的时候,只要撑住别当汉奸,只要肯坚持民族大义跟金兵干,那他也就算彻底洗白了,到时候朝廷肯定会赦免甚至重用他。但要是扛不住当了汉奸,那可就彻底臭了——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金兵南下之后,河北、山东的绿林中人,倒是挺少当汉奸的,他们原先反大宋,金人来了之后更加反金人,还能得到南宋的遥遥册封,何乐而不为。
不过眼下,赵子称可没工夫去关心童贯那边即将如何作战,他自有自己的事儿要操心和验收。
……
“不错,总算可以稳定运行了——最近这次改良之后,这架织布机连续无故障织了多久?已经五天五夜了?如此算来,应该可以先推广量产了。等夏末棉花收获下来纺成纱,就用这种织机量产棉布。”
“可以同时纺线的纱锭已经增加到八个?别那么容易满足,还可以再改,能加到八个就能继续加到十个二十个,工巧方面是一通百通的,后续难处只是在于动力。”
“到时候棉花的收获季比稻、麦早一些,等第一批棉花收下来后,赶造出第一批棉布和棉袄,先别卖去高丽。要等高丽秋粮入库、粮价最低的时候再卖过去,然后买粮运回来。第一批棉布和棉袄就先卖到金国人控制的辽东,换一些牛马牲畜回来。
放心,棉布棉袄又不是铁器,不会加强金人的国力的,最多只是替代一下金人自己的羊皮袄,而金人本就不缺羊。本官当然有分寸,哪怕金人如今是我们的盟友,本官也不会卖增强他们战力的东西的。”
四月底的一天,视察了一番掖县城外新建好的棉纺工场后,赵子称便嘉许了一番,对最近的种田攀科技成果很满意。
他为棉纺业做技术储备也已经有将近一整年了,效果非常拔群,等棉花大量收获后,就能立刻加工生产。
他此刻看到的这台大织机,是双人操作、其中一人座式作业的。双人织机有专人投梭和牵引纬线,也就能织出远超传统布匹宽幅的新面料,哪怕多用了一倍人手,但因为宽幅的提升远不止翻倍,综合来说生产效率肯定还是会额外倍增的。
而且赵子称的改良还不仅于此,他还非常注重“不要做重复造车轮的工作”,要尽量利用现有技术,就跟后世那些“工业大摸底”爱好者差不多。
比如,他前世读历史书时就知道,元朝时改良了棉纺织技术的黄道婆,她懂的那些技术也不都是自己想的,只是因为她年轻时逃亡到了海南岛,从当地黎人土人那里学来了比汉人结构更精巧的织机纺机。
古代汉人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大多数领域,技术实力都是碾压周边民族的,但周边非汉人偶尔也有一二技术长处能反超汉人,这并不足为怪。
而赵子称既然知道了这种情况,他去年就派了海船,南下探索寻访,一边做生意,一边有针对性地“工业摸底”。虽然北宋末年海南黎人的纺织技术未必有发展到后来南宋末元初那么好,但总归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是如今汉人所不具备的。
赵子称存了博采众长之心,让人到处寻访秘籍,取经互补,也就做出了很多他这个穿越者自己也不了解的细节小改良。
而帮他操办这些事情的,其实正是去年年初他在杭州时收服的那位大富商、杭州海商王承勋。也就是那个原本历史上后来把女儿嫁进宫里给赵构当妃子的海商,如今则是把亲妹妹王氏献给赵子称当侍女,反正他父母都死在了方腊手上,赵子称也算是为他们全家报仇了。
王承勋因为是做惯了海商的,原本就跑过扶桑航线,所以在得了赵子称的命令后,非常注重搜集各种异域技术。比如别看扶桑人的纺织技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远不如汉人,但扶桑人也有一二可取之处是他们自行发展出来的。
比如北宋末年时,扶桑人的西阵织技术,在提花织锦方面,已经有一些独到的工艺,只不过比较难刺探,而且往往只在高端织锦方面有用,对日常贫苦大众的民生没什么用罢了。扶桑人的漆器工艺,也有优于汉人的地方,虽然其他各类器皿基本上都被汉人碾压了。
但能搜集技术总归是好的,赵子称给麾下的海商们都开出了巨大的赏格,只要是能从海外带回一些技术的,能有某些小的方面略微胜过汉人现有技术的,赵子称都会重赏。
那种开明的态度,几乎可以和后世刚登基时一心“师夷长技”的彼得大帝差不多了。
王承勋为代表的海商,在得到了赵子称的赏赐和赏识后,也愈发有动力。在开拓了扶桑的商路后,又不忘进一步开拓和高丽国的商路。
而随着宣和四年夏天的到来,赵子称打造的适航性更好的、八百料新式重型大沙船,也陆续投入了商用。
赵子称先让那些海商们试航、打探,开着这些船把中原的物产卖到扶桑,再从扶桑进口金银转口到高丽进货,购入大批军需物资包括粮食,再转运到登莱。
目前登莱产出的经济作物还没有到大规模收割季,登莱本地的造血能力还不够,所以进货时还要赵子称自己垫资,或是让他心腹的海商们垫资。但只要到了秋天,登莱这边官府组织的大规模棉花种植收获了,之前赊欠的货款就都可以偿清。
更重要的是,王承勋等海商回来的时候,不仅带来了与高丽国贸易所得的货物,还带来了高丽国那边的最新军政情报。
高丽人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大宋朝廷已经盯上了他们、开始针对性搜集情报了,所以高丽人的保密意识非常差,甚至还因为宋江的事情,想要主动向大宋朝廷提出一些交涉,希望大宋方面帮忙一起彻查严管。
赵子称这次视察完棉纺工业和造船工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后,还没过几天,恰好就赶上王承勋初春时去扶桑、高丽绕了一圈的海商船队回返。
赵子称正好有后续生意上的安排要交代王承勋,便抽空接见了一下。
……
“偏鄙末吏,拜见府君。”
赵子称在莱州知州衙门接见了王承勋,王承勋一进来就再拜行礼。
商人身份低下,但宋朝商业经济又太发达,到了北宋后期,富商多爱捐个虚阶,但没有任何实职。
王承勋倒是有个正经差事的,赵子称之前举荐他作为杭州市舶司的实际经办人,辅佐市舶司提举魏宪,但他不忘本。所以仍然自称“末吏”而非“下官”。
赵子称一抬手,还挺客气地先跟他唠了两句家常,算是恩威并施。而且今日接见,赵子称还特地让王承勋的亲妹妹王氏过来伺候,也算是让他们兄妹相见。
王承勋还偷偷抬眼看了一眼尚且年少的妹妹,他自己富豪奢华,妻妾众多,阅女无数,所以一眼就看出妹妹还没有被府君收房,心中暗暗有些急。
看来妹妹上次偷偷和他说的“府君的两位夫人都是如神仙中人一般”,应该是不假了,肯定是妻子太美,这才看不上其他女子。但王承勋觉得自己妹妹已经够美貌了,如果这样还被人碾压性地比下去,他实在想象不出还能有多美。
王承勋正在胡思乱想,赵子称的话就打断了他的思路:“这次去高丽,有什么要紧的见闻,挑重点的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