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决策思路,也不能怪赵佶大意,而是这个时代的皇帝和执宰显然都是百分百的纯陆权思维,哪里有人会重视海洋和海军?只要赵子称没有成建制的强大陆军,朝廷就会想当然觉得他没有威胁。
此次讨伐宋江获胜的功臣里面,关胜是济南府的,战后仍然要放在济南府,之前战时临时配合赵子称作战,只是因为张叔夜的差遣,战后决不允许他再被赵子称控制。
秦明、黄信都是青州军官,阵前幡然悔悟重归朝廷、夹击贼寇,也可以留任原职,再加金帛赏赐笼络其心,让他们向着朝廷,别去多想赵子称的恩情。
于是最终,赵佶自以为非常有政治制衡手腕地做出了如下部署:
关胜在济南府,就地从马军指挥使升为济南兵马副都监,也就是掌管整个府厢军的副职,比原先又升了半级。
同时授予武官阶官“武义郎”,此阶在武官五十三阶中排名第四十一阶,从七品。(可以参照一下,历史上韩世忠打完方腊时,因为被别人抢了功劳,所以阶官只有从九品的承节郎,在五十三阶中排五十一,比关胜现在新授的阶官还低十阶)
秦明仍为青州兵马都监,黄信为副都监,额外赏赐黄金和绸缎,并任秦明阶官为第四十七阶的忠训郎(从八品),黄信的阶官为第五十阶的保义郎(正九品)。
这两人毕竟是从过贼又回来的,阶定得太高朝廷面子不好看,所以只能给实利赏赐不能给太多虚名。他们的阶官也肯定要比打败他们的关胜低才对。
其余呼延灼、徐宁等人,因为军功不明显,这次就没有调整阶官待遇。但他们的实际兵权,可以由赵子称后续奏请微调,以酌情扩大带兵权限。
最后还有收复了临淄的岳飞,因为没有上报“生擒秦明”的功劳,在张叔夜的战报上就显得比较微不足道了。最终岳飞的升迁并没有经过赵佶亲自批示,而是在兵部就直接处理掉了、中书批复同意,直接走流程。
岳飞的实际带兵权限,被升到了营级副职,加了武官阶官“承信郎”,这个阶官更是要排到五十三阶里的倒数第二阶,也是从九品。
不过也别小看这个阶官,原本历史上,岳飞打到靖康二年、赵构称帝之前,也只不过是个承信郎,现在至少是提前六年当到了承信郎。
作为一个武官的最初起步也还是可以的,何况岳飞将来的情况是典型的重实权而轻阶官,职务待遇低配了。
另外,因为岳飞级别太低,没有被皇帝注意到,他仍然可以被赵子称调动到麾下做事,呼延灼和徐宁也是。
相比之下,关胜、秦明和黄信这三人,就在皇帝的提防和微操下,暂时被划出了赵子称可以指挥的序列,未来一段时间都只能算是赵子称的“同僚”而非下属,这一切都是为了削弱赵子称在“陆军”方面的权柄。
不过这种朝廷制度也就管管天下秩序还存在的时候。真要是到了天下大乱,这些名分上的东西就没有约束力了,到时候还得看谁真正有号召力。
都已经要宣和四年伐辽了,天下也没几年可太平了。宣和七年金兵就打到开封了,再往后就是靖康元年。
或许是赵佶也意识到,自己那个远房侄儿明明立了大功,自己却还要在陆军兵权方面削弱他、制约他,赵佶自己心里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所以赵佶最终选择了在阶官和爵位方面重重补偿了赵子称。
赵子称此前的文官阶官是从五品的中散大夫,如今升到了正五品的中大夫。
爵位也从秀州开国县公,升到了秀州开国郡公,又提升了整整一级。但食邑和食实封并没有增多。
低兵权、低职官、高阶官、尤其高爵位,这也算是赵家宗室大臣的升迁特征标配了。
……
朝廷对讨平宋江之功的处置意见、人事任命升迁赏赐,最终在宣和三年十一月完成全部决策流程,
并在同年腊月行文送到登莱,即刻落实。
在最终的朝廷文件里,除了上述人事安排,还有一些政务层面的放权——这些放权也不是白来的,而是之前赵子称报功时,想方设法暗示求来的,为此还夸大了登莱地方的种种困难,朝廷只是捏着鼻子认了。
比如允许赵子称在登莱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让他可以在登莱自由发展海贸、并且朝廷授权他自行收取商税,用于扩建登莱的水军力量,以彻底清剿宋江等残余海盗,并且保障宋金海上沟通航线、威慑高丽的亲辽倾向。
当然,这只是一个临时授权,并没有正式在登州设市舶司。如果有市舶司的话,就得再派提举官过来专管了,不适合战时的快节奏响应需求。
这项授权,理论上等将来宋江余孽海盗全部被灭、宋金联手灭辽完成后,就是要裁撤的,也就不至于让赵子称形成割据的尾大不掉。
同时,登莱二州的正常田赋丁税,也是要继续按原有比例征收并上缴朝廷的,这一点并没有特权豁免,也避免了地方上财权自主、形成唐朝藩镇的局面。
反正北方海贸不如南方发达,登莱地区原先也没什么海商商税,这一块的潜力被严重低估了,朝廷才没有重视。
同时,为了更好地监视赵子称,避免他为国立功的过程中实在太出格,朝廷在其他友邻州府的人事安排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比如,青州收复之后,因为慕容彦达被宋江杀了,青州知州出缺。最后朝廷在一番筹划后,选择了让现任的两浙路廉访使刘豫调任青州知州,要求于宣和四年正月到任。
没错,就是那个历史上后来成了大汉奸、伪齐傀儡皇帝的刘豫。
历史上刘豫最后当汉奸之前的官职,是济南知府,这一世却提前数年变成了青州知州。而青州和济南府相邻,所以这个蝴蝶效应倒也不算严重。
当然,原本历史上刘豫到山东做官,是因为他得罪了临安小朝廷里很多人,被人穿小鞋了。这一世靖康之耻都还没发生呢,刘豫等于是提前四年来了山东,所以朝廷的任命动机也有所变化。
这一世,主要是因为刘豫之前在平方腊后担任两浙路廉访使,纠察了不少江南平叛官员的钱财问题,其中也弹劾了赵子称在杭州战后私占无主之地、违规多捞战利品等问题。
只是赵佶乐于看到他这个有大功的远房侄儿贪财,所以既接受了刘豫的材料,但又不对赵子称做出处罚。
但经此一事,赵佶和朝中执宰也算看明白了,这个刘豫是不怕得罪人的,在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问题上,确实敢打敢冲,也跟赵子称不对付。
所以,既然赵子称权摄登莱两州全部军政事务,同时把刘豫这个跟赵子称不对付的家伙放到隔壁的青州、卡在赵子称和关胜秦明等人中间,扎一颗钉子监视赵子称,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于是乎,虽然任命动机跟原本历史上差了很多,但结果却是非常相近,总而言之刘豫这个未来的大汉奸,还是被放到了青州,从旁监视赵子称,避免赵子称往青州和济南府渗透发展势力,确保把赵子称的势力封锁在多山贫穷的山东半岛上。
赵子称在接到他本人的任命时,当然也同步知道了那些周边人事信息。
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对于朝廷要把关胜、秦明、黄信从他的势力集团里剥离出去,再插个钉子进来,赵子称也完全没有任何反应,还是该吃吃该玩玩。
他只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皇帝伯父不希望他操心西边的事情,那他就不操心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