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时代,夏末秋初之时,弯津就要进入收获季节了。
稻田宛如一幅鎏金画卷,饱满低垂的稻穗层层叠叠,将田埂染成琥珀色的波浪,微风掠过,稻浪便泛起细碎的金芒,沙沙声裹挟着新米特有的清甜,在湿润的空气中流淌。
只看这情景便可得知,今年弯津绝对是个丰年。
不容易啊,先是抗过了连续两年的大小自然灾害,又把大量老兵转业安置进入乡村,取代豪族武士的地位,普及铁制农具,积极推广育苗堆肥技术,农闲时又组织兴修水利工程,再到今年包产到户,四年下来厚积薄发,终于见到成果。
过程肯定是艰难的,大大小小的麻烦事数之不尽,自原野以下无数人操碎了心,甚至都有过流血也有牺牲,但这一切终究是值得的,知多半岛上最大的群体,也开始慢慢富裕起来了。
再加上弯津农业税收得不算高,田地使用权大多又归入个人名下,像是竹子羽毛之类乱七八糟年贡也不再征收,农业从业者的负担大大减轻,知多半岛上一片欢腾。
在这一片欢腾中,虾夷岛上的“留学生”也被千里迢迢送来了,原野热情招待,甚至怕把他们给热坏了,专门给他们的住所和教室装了“土空调”,以让他们能相对舒适的,在接下来按年龄分别进行一年期、三年期乃至五年期的学习。
顺便,原野还在弯津办起了“阿伊努语”学习班,由从虾夷岛调回来的情报人员以及请这些“留
学生”充当老师,面向大众,继续培养“外语”人才。
未来弯津和阿伊努人打交道的地方不会少,早点准备准没错。
阿满倒是也想回来,积极申请过,但能在那么远的地方当“搅屎棍”的,弯津还真挑不出几个,只能委屈她再在那边混一段时间。
不过随着弯津第一批“初中生”毕业(跳级的,年龄都二三十岁了),原野又给她补充了一批人手,让他们去教阿伊努人,以提升他们的科技程度———阿伊努人确实有点弱,整体科技水平有种公元前的美感,有些部落看起来还有点像母系氏族,思路太怪,就是想和他们合作也很麻烦。
顺便也测绘一下虾夷岛西南一带的地图,找找矿什么的,未来可能需要修修路,建建港口,也提前准备一下。
弯津军的扩军备战也进行的很顺利,优中选优,两千多从工坊中遴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全部完成新兵训练,分别填入各部队,再搭配上从民兵体系中挑出来七百多积极分子,使弯津陆军人数增长到了五千六百多人。
弯津水军也没停止发育,“大安宅铜皮船”增加了四艘,其中三艘完成了试航和所有训练科目,初步拥有远航作战能力。此外,辅助作战的关船、小早船也达到了一百四十多艘,马船之类特种船只,也积攒下了超过二十艘。
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弯津已经储备好了全部力量,只等重重一拳打出。
原野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目标明确,全力提升自身,暗中削弱敌人,但“夫战,庙算多者胜”这话话是不是真的,还要实战来检验。
现在,他只等伊势半岛闹起来。
知多半岛和伊势半岛隔海相望,知多半岛即将进入收获期,那伊势半岛自然也要准备秋收,只是和知多半岛上一片欢腾不同,这里气压十分低沉。
“这是怎么回事?”
安田胜次是北皛家的奉行,主要负责征收鹿铃郡上木乡、池野乡所属村落的年贡。
当然,他身为北富家的近侍武士,具体杂务是不做的,只负责和村头代官之类的基层人员对接,对方一般也会按规矩主动来沟通,但今年特别,到了该确定交割时间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村子过来。
他感到有些奇怪,这两个郡作为北皛家的核心腹地,他不信这里有人敢抗贡,那纯属活得不耐烦了,便直接离城去乡下瞧一瞧,一瞧之下大惊失色。
他之前听说过竹子开花了,可能会有天灾,还以为会像几年前一样,台风提前,一波接一波扫过陆地,连抢收都来不及,但提心吊胆了一段时间,发现今年风调雨顺,顶多夏天比往年还要热一些,根本也不像要闹灾的样子。
他觉得是谣言,毕竟都说竹子开花要闹灾,但真正见过竹子开花的人也没几个啊,都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传说,还都是些老农在嘟囔,也许……只是碰巧?
北皛家大多数人的想法和他也差不多,竹子刚开花那阵子都有些担心,有些人都开始储备粮食了,但天气一直到了现在都很正常,这股子风潮早没了,存粮食的那些家伙反倒成了被众人取笑的胆小鬼。
但现在马上就要秋收了,安田胜次到村子里来一看,发现这里早就乱成了一团——稻子正常结穗了,但不少稻穗空瘪,里面的谷子干瘪、瘦小,颜色发暗,和正常饱满的谷粒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稻穗还不少,每百株里面就要有二三十株,甚至有些稻穗发育畸形,里面全是絮状物,根本没育成谷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