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份同行的情谊,在现实里,真的是没有维系太久,便嘎然而止。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等待成绩的烦躁里,小蝉约他到家里来玩,为了排遣不安,所以没有思索,他就径直去了。
&nbs
p;这一去,他才知道错了。小蝉的父母,并不怎样地欢迎他。看他穿了一身洗得发白的校服,先就把他看轻了。又听小蝉介绍说家住小巷的对面,神情更是淡漠。他看墙上贴的一张张小蝉在贵族学校里,与许多家境阔绰的同学的合影,还有在家里给小蝉庆祝生日时的照片,终于明白小蝉父母的冷漠。但他并没有转身离开,而是安静地随着小蝉,来到她常伫立的阳台上。
推门的那一刻,他的心,便尖锐地疼痛起来。他一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中的一切,都在这个三楼的阳台上,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院子里晾晒的湿漉漉的衣服,年久失修的一道围墙,一只瘦弱孤单的小猫,晾台上堆积的白菜,父亲帮人拉货的三轮,每一件东西,在这样居高临下的注视里,都像一件穿了许多年的农人的棉袄,只是轻轻一扯,便瞬间现出它们尴尬破损的内里。而小蝉,就在这时,无意地插入一句,说:好多年前,我就站在这里,开始注意你了。他当下便冷冷回道:哦,我从不知道,原来你还有窥视别人伤痛的癖好。
他离开的时候,就知道,以后,再也不会来了。而小蝉的眼里,是忧伤还是歉意,他,也早已不再在乎。不在乎,那么同报北京的大学,便也没有了意义。他就这样,怀着深深的忧怨,离开了故乡,也离开了小蝉,去了与北京相距很远的厦门。
这一去,便是四年。为了节省路费,他只回过家两次,而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甚至走过小巷时,连抬头看一眼的习惯,都淡忘掉了。所读的经济学,让他的思维,也变得数字般简单直接。四年的时光,他除了想着努力赚钱供自己读书,便是四处实习,积累经验,以备毕业的时候,可以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而那些繁花似锦的爱恋,则是于他,毫无价值的事情。至于那个曾在年少记忆里,痕迹浓重的小蝉,则也不过是一朵标本,鲜亮倒是鲜亮,但,终归是死去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