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颜氏书院开学已有七天。</p>
想当初,整个学院只有颜家六兄弟作为学员。</p>
短短几日,学院已经收到不少学子。</p>
原来这里的书院,都是不分班的,从童生开始,一直到秀才、进士、最后是三甲。</p>
这也是那些开业那天,其他县城的夫子想来找茬,或憋屈而回的原因。</p>
他们的书院,什么样层次的学子都有,有童生、有秀才、有进士。</p>
而颜氏书院,只收童生。</p>
但颜芊芊有给过提议,建议分班,十五到二十人一个班,每班配一位夫子。</p>
理由是一位夫子带十多二十位学子,夫子不会太累。</p>
如此会更有精力去抓学子的学业。</p>
颜五郎跟林氏认真讨论过这种模式,一致认同采用这种模式。</p>
其实颜芊芊给出的建议不止这一点,还有班与班之间的竞争。</p>
看哪位夫子教的学子,考中秀才的多,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p>
但也不能太过激化这种竞争,权当是友谊赛。</p>
颜五郎也就这种模式跟季先生讨论过,季先生既没有赞同,也没有说不好。</p>
只让颜五郎试试看。</p>
于是,如今书院用的便是这种模式。</p>
十五人一个班,如今有六个班,整个学院,共有学子九十人。</p>
颜氏学院的学子人数已经是远远超过其他学院的学子。</p>
但每日仍然有不少附近县城的人过来咨询。</p>
因着这个问题,学院的夫子们产生过激烈的讨论。</p>
有夫子认为,不可再接纳学子,人数太多,也不好管理。</p>
也有夫子认为,学院足够宽敞,还可以接纳些学子,夫子不够,就再请便是。</p>
为此,颜五郎烦恼了一整日,找季先生商量,也没有商量出个结果。</p>
最后,季先生说了一句话:“你既如此烦恼,不如去问问你家侄女。</p>
这种模式是她提起的,或许她有解决办法。”</p>
于是,颜五郎真就问了颜芊芊。</p>
颜芊芊只回了一句话:“有教无类。”</p>
当季先生听到这句话时,眼底不由得露出赞赏。</p>
他偶尔也动过收颜芊芊当弟子的想法,但她的做事方式,一举一动,又让他觉得,无甚可教的。</p>
毕竟,她也不用去考秀才,考进士。</p>
于是,颜氏学院的侧门,依旧每天打开,招待想要咨询的人家。</p>
可这一天,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p>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六子,他每日都在城门口物色客人。</p>
时间一长,他也就摸出来了规矩,每日进城的外地人,约莫在三千到五千人。</p>
大部分是附近县城以及丰平郡的。</p>
距离不远,当天来,玩两天便回去。</p>
当然,也有隔壁郡的,但相对少一些,大概也就是几大百这样。</p>
剩下的,便是柳县治下的各个村子的村民。</p>
如此一来,每日进出柳县的人,差不多有近万人。</p>
可初七的这一天,不到晌午,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量。</p>
而且来的人之中,读书人居多。</p>
读书人很好认,一身长衫,喜欢拿一折扇,显得风雅。</p>
有些明显是互相认识的,因为他们彼此遇上,还会拱手行礼,交谈两句。</p>
“六子哥,你有没有觉得怪怪的?”</p>
六子抿了抿唇,“嗯,确实是,哪里来的这么多读书人?”</p>
“要不要跟颜姐姐说?”</p>
六子思索片刻,毅然决然的说道:“要,我去跟她说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