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些许时日的‘医贤祠’,其实也能算其中一例。</p>
这次……只是给两个散官,显得重视一下医部,其他各部,还有各个大学,也就能明白他的心思。</p>
好好干,不会错。</p>
吃罢饭,没有毒发,很高兴。</p>
老朱说要顺势去隔壁金陵大学看看,倒是没再让朱塬跟着,知道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折腾不了,打发他回家休息。</p>
朱塬没有立刻离开,跟着老朱一起悄悄出了医药大学东门,再转到前边街上。</p>
义诊已经展开。</p>
街道上还是熙熙攘攘,但在赶来的虎贲卫维持秩序之下,倒也显得井然。</p>
而且,比起朱塬之前到来时听到哭声的状况,当下,无论是否来看病,百姓表情里都透着期盼与欣然,非常平和的场面。</p>
孙守真还说起,不只是太医院众人,听闻消息,城内一些医生也赶来主动参加义诊,富户也纷纷解囊,还有一些药商干脆拉了成车成车的药物赶来,免费赠送。</p>
大家听孙守真说完,都难免多出几分感慨。</p>
老朱的最典型:“盛世呵。”</p>
老朱的想像中,盛世,大概就该是这个样子,人人平和,人人行善,老病皆有所依,皆有所养。</p>
朱塬也是心绪波动。</p>
即使是一个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朱塬还是很喜欢眼前的场景。</p>
于是,和老朱分别后,朱塬便吩咐何瑄,家里也拿出三千贯,过来分发,更多就算了,不能和自家祖上比。</p>
回到家,想起城南的佃户们还在等待。</p>
喊来见了见,聊了聊今年的收成。</p>
朱塬知道今年春夏各地都没那么风调雨顺,但认了自己当主家的这些佃户们却也都表示年景不错,没有了去年那种为了降租的故意诉苦。</p>
想来是真的不错。</p>
这样就好。</p>
如此来到第二天,腊月廿四,小年。</p>
朱塬起床时,大宅内已经开始扫洒,这是小年的习惯,扫去一年旧灰尘,迎接一个好年景。</p>
大宅之外,也有消息传来。</p>
医部的几件事,全都定了下来。</p>
首先是对孙守真、戴三春等与青霉素相关人等的奖励。</p>
孙守真加正二品资善大夫,并赏赐彩缎十匹,绢帛三十匹,玻璃器具一套,白银三百两。</p>
戴三春加正三品嘉议大夫,并赏赐彩缎十匹,绢帛三十匹,玻璃器具一套,白银三百两。</p>
其他一些医部官员乃至戴三春徒弟吕三七在内的一些学子也各有赏赐。</p>
从这份赏赐可以看出,老朱是知道戴三春居首功的,不过,也不能绕过孙守真,因此,二人的散官品秩不同,但赏赐物品却一模一样。</p>
就是吧……</p>
玻璃器具一套。</p>
即使明白现在就是一两玻璃一两金,但,对于朱塬来说,这东西,夹在各种彩缎绢帛当中,实在有些违和,很不正经的样子。</p>
毕竟这东西在几百年后有多便宜,朱塬很清楚,还不如挑选水晶。不过,当下,如果把玻璃和水晶放在一起让人挑,基本上只会挑玻璃。</p>
赏赐之外,还有‘医贤祠’,同样定下。</p>
暂时七位医家先贤,从扁鹊开始,到宋时的钱乙和宋慈。</p>
恰好义诊还在继续,这件事公开,倒也引发了一些议论,普遍觉得,太少了,不如前元提倡的‘三皇庙’里供奉的多。</p>
要知道,才只是短短一两天时间,因为义诊的展开,还因为孝子替父求医的美谈,医部乃至医药大学,还有那越发神乎其神到皇帝陛下都要进献太庙的青霉素,名气都是直线上升。</p>
就说那廿三日早上一个孝子送了父亲来求医,磕破了头,感动了大人,被迎进医药大学,用了那青霉神药,只是一天……其他医生说要截肢才有一线生机的腿疮恶疾,竟然恢复了。</p>
老人家不仅清醒过来,没了发热等症状,第二天甚至就下了地,坚持拜谢了救命医生,还来到医药大学门外,诉说朝廷的仁德和自己的幸运,以至于迅速传开。</p>
连老朱听到消息后都特意吩咐,这件事要记在与青霉素相关的文章里,载入《大明月刊》。</p>
美谈啊。</p>
足够载入史册的那种。</p>
然而,对于民间觉得‘医贤祠’供奉先贤太少的议论,朝廷却只能无视。</p>
用于对比的三皇庙,说不好听点,就是瞎搞。</p>
这次……朝廷规规矩矩地按照前朝惯例进行敕封,才是正统,今后医者们也能拜的理直气壮,进而如同儒家、兵家那样,以追求身后进入‘医贤祠’为最高人生目标。</p>
更何况,这也只是开始。</p>
甚至可以说,现在供奉的人多了,将来……位置岂不是就少了?</p>
所以,这是好事啊!</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