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医贤祠的建议,其实和之前的国子学乃至这年代大小学校都必须祭祀孔孟一样,也是想给医家理出一份学脉信仰。</p>
给老朱的文书中,这么做好处多多。</p>
第一个好处,单独列出一个学脉,某种程度上,就是从单独的孔孟体系中列出一家。</p>
百家争鸣嘛。</p>
多出一家,朝廷也就少一分被传统儒家的前置。</p>
朱塬在这一条上还特意注明,不足为外人道也。差点要写上‘阅后即焚’。</p>
确实很不适合被人知晓。</p>
第二个好处,树立起医家的信仰,某种程度上,也是抬高医学的地位,虽然这年代人普遍尊重医生,但另一方面,医生的地位,也一直不太高。</p>
拔高医家地位,即使是单纯的功利之外,当了医生,能让人有面子,这也能使得更多人愿意从医。</p>
最后,才是涉及到‘解剖’。</p>
朱塬相信,中华历史数千年,即使没有摆上明面,但肯定有很多医者做过某些事情。</p>
比如,华佗。</p>
华佗被后来人称为‘外科圣手’,如果没有做过某些事情,不对人体进行详细了解,外科这种事,冒然动手就太不靠谱了。</p>
然而,只是因为在这死者为大的年代,某些事情太过于离经叛道,才一直只能悄悄摸摸。</p>
设立医贤祠,还是要间接把解剖之类的事情,包括今后的其他一些医学研究给正当化,合理化。</p>
没办法。</p>
中国人太喜欢讲究一个名正言顺。</p>
那么,怎么个正当法子?</p>
祭告先贤啊!</p>
就像古代大军出征的时候,往往有着很隆重的祭祀仪式,也就是很多人听到都非常耳熟的两个字:祭旗。</p>
这可不是后来电视剧里经常出现随便有谁军中犯了错被主帅拉去砍头祭旗那种。</p>
出征之前,祭奠纛旗之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p>
或者,再有一个例子。</p>
几百年后的一些基建工程,修桥挖洞那种,工程开始之前,也需要进行一些祭奠,或许有人觉得,这是迷信,然而,你如果不做,很多工人都是不愿意开工的。</p>
因为害怕。</p>
这次的医贤祠也是一样。</p>
朱塬的想法,大家不是心里有障碍吗,觉得太离经叛道?</p>
那么,设立医贤祠,开始某些事情之前,弄个隆重的祭奠仪式,大家拜一拜扁鹊啊华佗啊张仲景啊等等,让先贤们保佑自己。</p>
同时也相当于获得一份正当性。</p>
我都告诉过医家先贤了,贤人们也同意了,在做起来,就很正当了。</p>
东阁的书房内。</p>
老朱看完了朱塬的建议,只是再次想到了《红楼梦》里那一句话,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p>
唔。</p>
这孩子,不对上后半句该多好!</p>
平心而论,老朱赞成通过解剖进行医学研究的事情,但,内心里,偶尔想想这些,也是有些障碍的。</p>
当下,看到朱塬的建议,再联想一番,忽然就觉得……</p>
真是个好法子!</p>
这么想着,老朱放下文书,点着头看向对面:“好,好法子,就如此吧,塬儿,这……该祭奠哪下个医家先贤,你可有想法?”</p>
朱塬笑着反问:“祖上,您知道医家始祖是谁吗?”</p>
老朱想了下,灵光一闪:“那……那个,《黄帝内经》!”</p>
朱塬点头:“没错,《黄帝内经》,嗯……应该是撰写黄帝内经的人,虽然吧,关于《黄帝内经》是不是黄帝本人所着有所争议,但既然千百年都是这么流传下来的,咱们就当他是了,毕竟黄帝的分量可是足够重的。”</p>
老朱本来还有些兴奋,听到最后,又迟疑:“这……把那黄帝列为医家始祖,这分量,是否又过重了,那黄帝,终究是咱整个华夏的老祖宗?”</p>
“显然啊,祖上你这么说,还是有些不太看得起医学的,”朱塬笑着道:“所以才潜意识里觉得,医家不配认黄帝当祖宗。但我觉得,这才是关键,祖上,黄帝的分量……这里没外人,咱们说白了,他比孔子还重,咱们把他列为医家始祖,这样才能真得让医学自成一家。”</p>
老朱听到这个,顿时来了性子,再次稍微斟酌,便点头道:“就如此。”</p>
祖孙两个又商议了细节,老朱便唤来侍臣,让去传召孙守真等人过来详细讨论。</p>
朱塬可没打算留下来详细商讨,没那精力,老朱对此也不勉强,告辞过,才又想起之前,说道:“祖上,那份弹劾我的奏章,我能带回去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