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巨大经济价值的新型材料!
材料学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
超导材料的研究就更进一步,复杂性也就代表了研究难度。
在研究成果方面,只是材料单个特性的提升,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果了。
一种基础的超导材料,只是临界温度提升2k,就已经算得上是不小的成果,足以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22型超导材料,其特性是承载电流能力强,被认为拥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换句话说,这种材料偏应用。
在超导材料的理论研究方向上,一般都不会使用122型材料。
偏应用型的材料,临界温度却是个大问题,122型超导材料,只要是提升了临界温度,就是非常大的成果。
如果做一个成果的评价,122型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稍有提升,足以当做百万级项目的核心成果。
这种级别的成果有一个很正常,一下子出现了七个,而且都发生在一种材料上,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量变多了,就会带来质变。
一个个正收益的变量放在一起,再制造出一种材料会怎么样呢?
温树茂想想都有些迫不及待。
他走在实验室园区的路上,眼睛一直盯着材料检测报告单,带着满心的激动做出决定,“明天进入正式实验!”
在放下了报告单以后,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还是感觉很不可思议。
之前在材料检测中心,看到具体的检测结果时,他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但转而一想……
张硕啊!
就像是一些人的想法,张硕出了大成果似乎也很正常,因为他就一直在创造奇迹,完成那些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研究。
材料领域,也许还是第一次。
在数学、物理领域,新物理领域,包括新物理衍生的各类技术,都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他依旧完成了这些研究。
所以在材料学创造个奇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另外,还有一点。
现在事实摆在面前,不接受也只能接受,还能怎么样呢?
最重要的是,研究是他们团队完成的,对团队也好,对他个人也罢,出大成果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想明白了以后,温树茂顿时迫不及待想进行下一个实验。
张硕并不从事材料学的研究,而他就是做这个的,看到有制造出性能卓越超导材料的希望,心里根本就忍不住。
至于原来的质疑,早就被抛在脑后了。
在回到了办公室以后,他马上召集了核心人员,交代起了工作,“今天还是休息,但明天就重新认真起来。”
“我们要再加把劲,把下一个实验做好,下一个实验非常重要。”
“你们都看了结果了,相信也知道后续该怎么做了……”
其他人当然都清楚。
有很多人的心情和温树茂是一样的,他们都对于检测数据非常不可思议,等接受了以后也感觉非常激动。
下一步当然是综合所有的变量,去制造特定的超导材料。
当想到可能制造出性能非常卓越的超导材料时,所有人都重新振奋精神,过去一周的疲惫都忘记了,他们恨不得马上到下一个星期,就可以知道实验最终结果。
整个团队只轻松了几个小时,到下午时间又重新忙碌起来。
这种忙碌相比上周要好的多,因为要进行的实验只有一个。
即便好多的工序,包括添加的元素都有变化,但只进行一个实验,需求的人员就不那么多,也不会太过于忙碌。
比如,直接进行实验操作的人员,工作过程中肯定会轻松很多。
之前是连续做7个材料的操作,而现在只是做一个而已,好多时间就是等待了,相对也比较空闲。
……
当天张硕也知道了结果,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激动,而是淡然的说道,“很不错啊,每一个都是正收益。”
“如果放在一起,可能会很好吧……”
他没有说的很绝对。
温树茂自认为了解张硕的判断,因为材料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两个正收益变量放在一起不一定还是正收益。
这不是单纯的数学加法。
材料制备过程中,一个个工序可能会相互影响。
即便中途只是出现一种操作或元素特性的冲突,都可能让实验直接失败,甚至制造出的材料都不具超导特性。
所以张硕判断‘可能’也是很正常的。
温树茂的判断也是‘有希望制造出高特性超导材料’。
有希望,已经够了。
温树茂和张硕谈了材料检测结果,然后就说起了下一步的实验工作,说起马上要进行新的实验。
“如果最终的结果不理想,我们会进行分拆式的实验。”
“比如,把一号、二号变量放在一起,各自拆分进行实验,看看具体会有什么冲突或问题。”
“我们要针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似乎是把后续一整年的实验计划都规划好了,还说起要以此为基础申请项目。
这当然要问一下张硕。
张硕根本就不在乎,他个人肯定不会参与这种烦躁的研究,就只回复了简短的一句话,“温教授,这些工作就交给你了。”
“相信你的团队能做的很好……”
“谢谢!”
面对张硕的信任和肯定,温树茂表现的有些激动,他也确实是干劲十足。
第二天实验正式开始。
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也都干劲十足,好多人和温树茂一样,他们都一直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
如此大的研究突破,完全可以说是生平仅见,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
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结果,也对于眼前的工作非常专注和认真。
连续一个星期,实验室里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最后会怎么样?”
“这些变量会不会有冲突?能制造出理想中的材料吗?”
“我觉得肯定可以,这可是张硕院士的研究!”
“你这么一说,我有信心了。”
“你们觉得材料的临界温度会有多高?把所有变量加在一起提升15k以上,应该没问题吧?”
“做加法,也差不多。”
“如果临界温度能提升到50k以上就很理想了,这种成果能登上《自然》杂志吧?”
“到时候,是否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有人都开始计算起了材料制造成本,还有人根据原来的材料检测数据,去推算所能制造出材料的数据。
这种方法当然很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