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浩阅文学网 > Z世代艺术家 > 第122章 开山怪方星河

第122章 开山怪方星河

起因是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近代文学学会会长王飙老师正好在做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历史脉络梳理工作,目前已成文但未发表的《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型历程》一文,基本奠定了学科研究的经典文献地位。

这东西在外界一点动静都没有,不过学文论、文学通史、文学艺术史的应该都知道它的学术价值和业内影响。巧得很,方星河的横空出世,正好一脚踩在王老师的研究领域里,并且为他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思路。

王老师当时就吭哧吭哧接着现代性探索主轴写了下去,干得不亦乐乎。

这是《苍夜雪》刚发售时候的事。

那会儿,王老师写的只是“现代性话语的独特成型机制”,小方和《苍夜雪》是案例和样本,他写得贼开心。

等到《少年的我》再一火爆,王老师一边疯狂抓着头发,一边继续改稿。

“妈的,干不完,这根本干不完!”

这时候,他已经不得不写到了“对于新时代文学转型的进一步探索”。

他爱人忽然发现他又开始在书房里熬夜改稿了,就特别纳闷:“老王,不都差不多定稿了吗?怎么又开始加班?”

王老师叹了口气:“哎,谁知道小方怎么冲的这么快,这么猛?他的新东西都出来了,影响力又那么大,不添进去不像话,我再熬熬吧,左右也就这两天了。”

于是他勤勤恳恳的又熬了一星期的夜。

然后,刚刚修润好,开开心心往边上一放,在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喝了两天小茶。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忽然晴天一声霹雳,咔吧一下子,《时代》放出来了。

王老师经人推荐看完访谈内容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日你二大爷的,又来?!

目瞪口呆中,研究室老伙计们的嘲笑声遥远得好像从天边传来:“老王,稿子还改不改?!”

“我改你个香蕉拔辣烂裤衩!”

王老师拍案而起,硬得像一根钢筋。

晚上在书房里熬夜加班的时候,腰背一下子都没弯过。

最终,他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建立起了“中国文学转型”的脉络,并且以鲁迅、茅盾、张贤亮、默言、方星河为关键作家,进行文本分析,揭示社会变革与文学现代性生成的双向互动,并且“极有韵味的留白”,“将对于前路的思考权力交还给学届”……

噢,后面那两句,是北大文学研究院对于王老师论文的高度评价。

但是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留白,是王老师写到头都要炸了,也根本写不完……

总而言之,方星河成为了王老师笔下“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构建新生代全球化叙事手法和本土化精神核心的重要节点”。

王老师用词很谦虚,只用了“节点”,而非是“里程碑”一类的盛誉之词,但是,看到文章的人仔细一琢磨,忽然悚然而惊——

妈的,全中国就方星河这么一个“节点”,讲了这些话,干了这些事儿,写出了所谓的新时代精神,再也没有第二号,这TM不但是开山怪,好像还是半个文宗?!!!

文宗其实夸张了,学界也不认。

但是王老师梳理出来的脉络,大家不得不认。

也就是说,方星河作为现代文学体系里最新一代作家,走在了中国文学转型的最前沿,并且具备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这是完全抹不去的存在感。

以清北复交为首的文学研究团体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将方星河的作品往通俗文学上靠;第二,模糊掉方星河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苍夜雪》卡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中间,其实更偏严肃一些。

但是在咱们中国这件事情很奇怪——写作是作家的事,定论是学术界的事,作品到底怎么样?作家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学术界自有公论。

所以,北大新闻学院某主任如实写道:“《苍夜雪》作为一本青春文学作品,不够严肃,风格割裂,部分文字过于艳俗,是新青春文学领域内的风格开创者,但是和正统文学作品相比起来仍有极大不足……”

他们内部倒也不是完全的一边倒,北大有曹文轩帮《苍夜雪》讲话,复旦也有陈思和,但是相比起更为庞大的反对声音,区区几个人,杯水车薪。

对于方星河本人的语言风格,贬低的声音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知而不顺》。

短分段、只使用常用字、低阻拒性、口语化、直白刺激情绪……

统统被形容为糙、燥、浅。

现在,随着方星河的语言风格在网上被大肆使用和传播,学术界更不待见了。

“互联网上百分之九十的内容相当低俗且无营养,恰如方星河的语言风格,他们凑到一起倒是相得益彰。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夸奖这种降低中文美感的低端写作方式,但在我这里,他永远不及格。”

不及格论激起一片叫好声,学界现在公认方星河的文笔不及格。

这把方粉们气的啊,天天哇哇叫。

王亚丽陈阿姨她们每回给方星河打电话都得骂两句“一群老古董”,但其实,这根本不是古董不古董的问题。

主要是上回上节目时,方星河把北大得罪狠了,骂得太脏,引发了好多人的不悦。

北大中文系的影响力,懂的都懂。

然后,压制他,对于学术界而言,也具备一种现实性的需要。

——影响力越大越要压制,因为这份影响力是方星河自己拼出来的,而不是他们赐予的。

学界的权威还要不要了?

而且随着《时代》的爆炸式扩圈,王老师那句点评的含金量正在不断上升,这太要命了。

“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构建新生代全球化叙事手法和本土化精神核心的重要节点。”

不少人都相信,再过几年,这句话和这句话形容的方星河是要一同登上课本的,成为现代文学研究里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90后大约都能赶上,上文学通史课,重点一划,整句话里七八个考点,背答案背得头皮发麻……

越是如此,学界越要压他。

不过,文学研究界和文学评论界终归还是太小了,哪怕算上卖着吃奶的力气强行反方黑方的13丑,也没能阻止民族情感的大爆发。

方星河聊得太深了,其实并不适合普罗大众体会,但是架不住他商业价值大,媒体乐意报、乐意解析、乐意总结,王老师是一个好例子,却不是孤例。

如王老师一般,对方星河寄予了厚望和盛誉的民族斗士,把专访内容吹出了花,吹出了新高度,吹出了民族意识觉醒的重大意义。

然后就和不认同的学界以及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资媒正面撞到一起,人脑子打成狗脑子,火爆了整个5月。

差不多到5月10号开始,方星河就彻底出不了门了。

绵延不绝的碰撞将他的热度持续推高,3号开始就有媒体到小破县城蹲守,到10号左右,狗仔在他家周围部署了一个防御圈。

在师兄们的保护下,方星河倒是能够随意进出,最多就是被怼脸一顿拍照片。

但问题是,从周边城市赶来的方粉比过年的猪还难按,女粉不方便处理也就罢了,男粉也挺疯,嗷嗷叫着让方星河在各种奇怪的东西上签名。

而且相当一部分男粉并不纯粹,他们好像兼具了粉丝、狗仔、代拍的三重属性,长期徘徊在方星河周围,找一切机会拍照合影要签名,频繁到不可能是自用。

方星河特意和其中两位大学生年纪的男生聊了聊,果然不是自用,是学校里的女生想要,但是得上课,蹲不起。

于是他们就抽空过来晃一圈,拍照签名之后拿去讨好女生,甚至出售。

方星河仔细一想,懵了个哔:好家伙,因顶流而诞生的偶像产业链,提前这么多年在我身上萌发雏形了?!

卖明星签名这个事情历来有之,不过在顶流出现之前,这块市场不够大,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和稳定回报,因此只是一条很小众的赛道。

而现在,因为方星河的热度和深居简出的行为,提前催生出了代拍雏形,既离谱,又合理。

一种紧迫感自方总心中油然而起。

看来,是时候建起一个专业的运营机构来满足广大粉丝的需求了。

钱不钱的倒是无所谓,关键是得掌控住源头,保证信息的权威和可控。

第一时间,他想到了秃脑门和黑眼圈。

*********

(本章完)

推荐阅读: 港片:我洪兴仔,情报大王什么鬼 全民藏宝图,只有我能看到提示 无职转生:魅魔剑神?我不认! 这个书生有点狠 我叫宇智波斗焕,打的村民直叫唤 鸦在西游,从掠夺词条开始进化 蜀山:灭绝 大道朝真,从甲子老道开始 刚成大隋人皇,你跟我说这是洪荒 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